后台登录系统

  • 账    号:
  • 密    码:
  • 验证码:
  •   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辐照处理食品 优于化学防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浏览:807次      [返回]

央视日前曝光辐照企业防腐加工的“潜规则”,指出有厂家为逐利对食品进行超标辐照以延长保质期,也有厂家不按规定标识辐照食品便上市销售。种种违规现象引起人们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包括果蔬、调料、包装食品等在内的辐照食品每年产量30万吨以上,占据全球产量近三分之一,覆盖了人们日常食用的谷物、土豆、大蒜、蘑菇等几百种食品。可以说,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摄入过辐照食品,这与不少产品标识缺失,忽视了公众知情权有关。

不过,一提到辐照,很多人易望文生义,甚至直接就联想到核辐射,担心受污染。那么,这种技术为何会被用到食品的加工上?辐照食品的安全性有无保障?长期食用会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本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新闻回放:央视曝光辐照防腐潜规则

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近日关注辐照食品,指出我国包括果蔬、调料、包装食品等在内的辐照食品每年产量30万吨以上,占全球产量近1/3。由于辐照企业监管存空白,有些企业只关心利益,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报道指出,国内几乎所有真空包装的凤爪产品都经过了辐照处理,但市面上不少泡椒凤爪产品都无“辐照”标识。对于有“辐照”标识的产品,不少消费者反而“心惊惊”,甚至表示不考虑食用。对此,上海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其实国家规定在所有的辐照食品在其最小包装计量单位上都必须有辐照标识,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不少厂家透露,不愿意明确标明正是怕引发消费者的误会、影响销售。

此外,报道还曝光了某些企业超标辐照和对过期食品进行辐照的“潜规则”,指出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客户希望延长保质期,厂家为了牟利愿意突破辐照限制、反复多次辐照,甚至愿承接快过期的食品进行辐照加工。

专家说法:谈“辐”色变因不了解 违规操作折射监管空白

“央视曝光的内容反映出辐照食品的两个问题,一是公众对辐照技术、辐照食品的不了解、易误读;二是对辐照企业的监管有空白。” 广东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王晓波教授指出,其实国内外对辐照技术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对其使用早有严格的法规标准,并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的角度,对这类食品的标识提出统一要求,但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却相对落后,不少人对“辐照”望文生义、谈“辐”色变,误以为这种加工技术跟核辐射污染有关。

“有些企业以此为借口,称怕引起人们误解所以不在食品上明确标识,其实这种躲躲闪闪的做法更易适得其反。”王晓波认为,在加强辐照技术科普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让消费者了解辐照食品安全性并保障其知情权,更有利于消除公众疑虑,逐渐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接受。事实上,多数企业是能按规操作的,但从央视调查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监管空白,造成实际执行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

“但公众应分清楚,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不应因此否定辐照加工的作用。”王晓波呼吁,各相关管理层面应尽快完善辐照食品的管理和监测体系。

辐照扫盲:辐照是先进保鲜技术 使用剂量有严格规定

据王晓波介绍,辐照是目前先进的食品保鲜技术,利用安全剂量的钴60产生的射线或电子束照射食品,达到防腐、消毒、杀菌的目的。已经被包括英美和我国等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加工中。我国对辐照技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辐照剂量的单位是戈瑞,1公斤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辐照常用的单位为千戈瑞。国家规定的辐照剂量范围,按不同的加工目的而定,大致分为三种:

1.防腐:一般剂量小于5个千戈瑞,可起到消除有害微生物、防食品腐变、延长后熟期的作用;

2.消毒:剂量达到5~10个千戈瑞之间,食品中检测不出特定的无芽孢致病菌,如对土豆等一些作物能起到抑制发芽、延长保质期等作用;

3.杀菌:剂量达到10~50个千戈瑞之间,可杀灭食品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保留活性酶,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可有更长的保存期。

其实近些年来,辐照食品早就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吃过,只是不知道而已。

王晓波说,从1984年起,我国经卫生部批准允许食用消费的辐照食品就有马铃薯、洋葱、大蒜、花生、谷物、蘑菇、香肠等7种。发展到目前,国际食品法规委员会已批准辐照加工可用于7大类食品:谷类、豆类及其制品,干果果脯类、熟畜禽类,冷冻包装禽、畜肉类,香辛料类,新鲜水果、蔬菜类及水产品类。我国已批准的辐照食品已覆盖上述除水产品之外的另外6大类,基本覆盖了人们日常食用的常见品种,共计有500多种已在全球各地上市,其中最常见的有谷土豆、大蒜、洋葱、冻虾和调味品等已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并在多个国家间贸易流通。很多家庭或餐馆都可能购买并食用过,但甚少人在烹饪食用前会留意有无“辐照”标识。

疑点剖析:辐照食品安全性如何?

王晓波说,目前公众对辐照食品安全性的疑虑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

1.会不会存在辐射残留?

王晓波分析称,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安全操作,食品接触的只是低剂量的辐照射线,没有直接接触放射性的粒子及残留。其实,几十年来,由世卫组织、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多个国际机构组织了大量的毒理性实验,证明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甚至比使用化学防腐剂来得更安全、更少污染。

2.营养价值是否有保障?

据王晓波介绍,在总剂量不超过10个千戈瑞的范围内,受辐照的食品在毒理学、营养学及微生物学上都不存在问题。这一结论由联合国原子能机构为中心的国际性研究组织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掀起了世界各国对辐照食品的研究热潮。不过,研究也发现,当辐照剂量超过10个千戈瑞,可使食品中的糖分会有所分解,维生素有所破坏,矿物质的功效也有所降低。但只要仍在规定的安全值内,这种影响远小于食品蒸煮或煎炒加热时引起的营养成分变化。

3.长期食用有无副作用?

长期食用辐照食品,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对此,王晓波坦承:虽然目前证明合格的辐照食品虽通过毒理性实验是安全的,但这门新技术的使用至今也就20多年。在规范利用辐照对食品进行防腐、消毒、杀菌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高耐辐射性的微生物种类?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科学评估,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分享到:

上一篇:您知道什么是辐照食品吗?        下一篇:食品辐照杀菌技术已运用多年 “辐照食品”标识不可缺